上海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于2019年11月获批,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承担建设。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肇始于1954年,现为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地方大学,是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培养层次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创新型大学。学校入选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重点建设单位、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和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上海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入选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2018年以来,在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应用技术型高校中连续五年排名第一。
绿色氟代制药技术是含氟药物创制研发、工程放大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工程中心致力于打破新药创制瓶颈,开展含氟新药设计与合成,制定绿色氟代制药技术原则,加快含氟新药创制上市;致力于突破高端含氟仿制药生产技术壁垒,加快重大含氟仿制药的产业化速度,解决氟代关键技术及绿色生产过程的安全、环保等共性问题,提高含氟仿制药的国际竞争力;致力于绿色氟代技术工程化,着重解决新型氟代试剂的拓展应用和工程放大,将绿色氟代技术应用于含氟物质的新型合成及转化研究,加强绿色氟代制药技术高效绿色合成新型含氟药物及中间体的工程放大研究。通过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建立高水平绿色氟代制药工程化和产业化队伍,建设一流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团队,培养行业急需的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大力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工程中心实行技术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技术委员会由国内同行业的科技界、企业界权威知名人士,以及依托单位的主要工程技术骨干组成。技术委员会主任由林国强院士担任,副主任由陈芬儿院士担任,任其龙院士、俞飚院士、卿凤翎院士、朱为宏院士,潘毅、魏建华、李建其、黄君勤、张万斌、曹阿民、樊敏伟、吴范宏、张翱和姜雪峰等14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委员。技术委员会是工程中心决策咨询机构,并为工程中心的技术发展提供指导。中心的管理委员会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吴范宏教授(主任)、李金亮教授(副主任)、刘超教授(副主任)、刘振江教授(委员)、徐毅教授(委员)吴晶晶副教授(委员)和廉翔(秘书)组成,主要负责制定中心的发展章程和发展纲要、规划中心的发展方向、布置中心的发展任务、审定中心的工作计划、审查中心的财务预算及决算、讨论并决定其他与中心发展相关的重大事项。
工程中心下设三个研究室:含氟新药创制研究室、含氟仿制药产业化研究室和绿色氟代技术工程化研究室,相应配备了国际领先的60余套价值5000万元的仪器设备。为含氟新药研究等购买了药物设计软件及服务器;为含氟药物及其中间体工艺开发等配备了中试用釜式反应器、动态管式反应器、微通道反应器等,并搭建了在线反应监控平台及连续流微反应技术平台;为含氟药物及其中间体质量标准研究等配备了全套分析仪器设备,包括核磁共振波谱仪(500M、80M)、高分辨质谱仪、液质联用仪、全二维气质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为含氟药物制剂研究等仿建了1个GMP实训车间。
工程中心现有研究人员100名,其中固定人员72名,流动人员28名。工程中心与生物医药、氟化工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紧密合作,设立产学研分中心。与上海迪赛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国家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氟抗病毒药物分中心”;与华谊集团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联合研发基地”;与上海清松制药有限公司共建“含氟新药创制基地”;与浙江华理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共建“靶向抗肿瘤新药研发基地”;与福建省邵武市榕辉化工有限公司共建“绿色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分中心”;与康宁反应器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微反应技术实验室”;与上海惠和化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连续流微反应中试基地”;与上海泾维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手性氟材联合实验室”;与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氟代试剂工程化基地”。在行业中发挥强效整合作用,为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搭建对接桥梁和技术转化平台,加强了生物医药与氟化工产业的协同发展,加快了含氟医药及相关产品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和工程放大共性问题的解决,有效提高我国氟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生物医药和氟化工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并最终实现产业价值。